綠洲創辦人出書分享山林故事 推介大帽山隱世古道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16/12/07 17:52

最後更新: 2016/12/07 17:52

分享:

分享:

蒲台島滿佈奇石。(被訪者提供)

受行山友歡迎的遠足資訊網綠洲 Oasistrek創辦人羅榮輝(Teddy),十多年行山經驗一直與山友分享,綠洲Oasistrek臉書專頁超過 2.5 萬人 like,最近出版《咫尺山林》一書,把他的行山料昇華,將嗜好轉化成使命,替大自然發聲,為近年變得熱鬧的山頭,用文字 (以及講座) 把山林水故事及保育看法,廣傳開去。

更多行山資訊【按此即睇】

把山頭的故事、保育信息輕鬆廣傳,Teddy坦言當中的勇氣,也是行山時大自然給他的啟迪。(黃建輝攝)

《咫尺山林:香港郊野的思緒漫遊》不止是一本實用行山書。(黃建輝攝)

Teddy 自十多年前開始行山,視行山為嗜好,現在透過網站提供有用行山心得和資料,一切實用至上,

經營網站時,必定是資訊先行;然而近年希望表達對環保的看法,可惜總覺得實用立導的網站不是最適合的途徑。反而覺以書這媒介呈現,是另一個好的渠道。

恬靜的城門水塘。(被訪者提供)

受山林啟迪

近年,每逢假日本港的山頭也變得熱鬧,不管是一般的行山者,還是年輕人行石澗、跳瀑布,走進山林中的人愈來愈多,Teddy 認為這是好事,但需要考慮環境保育的問題。

Teddy 表示,近 5 、6 年間,發現郊野石屎化的問題嚴重了,密集的人為建設,轉變之快、範圍之廣,的確明顯,例如元荃古道便是明顯的例子,長長的路段,大部分已被石屎化。還有些較少人到達,本身沒有人居住的地方,路段也被有關當局平整,路面變得光滑,似乎希望吸引大眾前往,但這做法又是否恰當,值得關注。

本港獨色古道

訪談間,當然要 Teddy 提供特式的行山路綫。他表示,一般人到大帽山也多沿車路直上,或者由麥理浩徑前往。而他則喜歡走另一條較少人的路綫。

在川龍經過響石墓場,再過一段山路,便會到達大帽山的山火眺望台,途中,會有一段以石塊鋪設、具原始感的景觀,挺特別,以這方法前往大帽山,較少人知道,值得推薦。

從川龍上大帽山的中途 (川龍--> 響石墓場 --> 大帽山山火眺望台) ,風光明媚。(被訪者提供)

Teddy 還欣賞本港一些古道。

從西貢大水井出發,經過茅坪,那兒便有茅坪古道,再往前走就是梅子林,最後則能到達富安花園。途中路段,保留了幾段完整的古道,每逢夏天,倒塌了的廢磚上長滿了青苔,構成深邃悽美的景緻。這範圍沿途也設有指示牌,不太困難,只是夏天地面較濕滑。需時大約 3.5 小時。

茅坪古道 (西貢大水井--> 茅坪--> 茅坪古道--> 梅子林--> 富安花園)。(被訪者提供)

本港的古道是 Teddy 喜愛的郊區景緻之一,古道都是由昔日居於附近的村民就地取材掘出山邊岩石來鋪設的道路,以便運輸及往來。

古道往往能與環境融合,甚具味道。本港不少古道也有過百年歷史。

香港不少地方依然保留古道,他曾在網絡看過一些英軍的舊地圖,當中就有標明這些由東方人鋪設、約為 4 呎濶的道路;茅坪古道就曾在舊地圖中出現。反而地政署出版的郊區地圖,就只標示了數條古道如元荃古道、西貢古道、甲龍古道等。

因為時間久遠,古道已被踩平,路面雖然光滑,卻不是以機械切割成那種鋒利感的平滑,而是時間的磨練,有時候甚至發現它會滲出微微的光澤,走在其中,很有美感。

嶼南海岸的分流炮台。(被訪者提供)

Teddy 最後提到,有些人不喜歡把好的地方公開,怕令寧靜的環境變得喧鬧甚至受破壞;但他反而喜歡分享:

好的地方應讓更多人知道,從而對它更加關注,以達保育之效才對。所以每次分享,也要帶出保育訊息。

Info
書寫稜角・咫尺山林講座系列
「O2O的山林世代」
12月10日‧3:30-5:00pm‧嘉賓:TrailWatch 徑・香港
報名按此

「在山徑與垃圾間前行」
12月17日‧3:30-5:00pm‧嘉賓:郊遊徑石屎化關注小組綠惜地球
報名按此

主持:羅榮輝(費用全免,網上留座,先到先得)

【其他熱話】姚松炎發動踩單車返工 尋找都市生活的透氣位

【其他熱話】行山保暖基本法 「3夾底」着衫法最保暖?

【其他熱話】日服4次藥即隔多久才吃? 藥劑師拆解服藥疑惑

撰文 : 林曉藍 TOPick記者